公開 佑禎 [2011-04-24 21:57:04 ]
媒體素養專題討論-廣告
第二題-你是「廣告兒童嗎」?廣告影響你的購買或其他行為的程度如何?
我不算廣告兒童,但我非常愛看廣告,不管是平面或電子廣告,我都會去看,這幾年網路廣告非常的多,運用很多動畫來包裝,我常會點進去玩看看,最後有很多贈品可以拿;但廣告很少會影響我去購買產品,不過會吸引我去看產品,因為平常有在看雜誌的習慣,雜誌若介紹最近流行的產品,我就會去看看,例如:最近流行復古的裝飾品,我就去逛百貨公司,看看各大品牌包裝它們新產品的風格,會發現流行就像個主題,主題下會發展出很多共同的創意延伸。
公開 johnny [2011-04-24 21:54:16 ]
若以平常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幾乎不看電視,所以應該不算是一個「廣告兒童」,但今日的廣告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像是網路、電影、活動甚至是某部落客的大力推薦、某藝人的私密分享等,都可以和廣告扯上掛勾,在這個向度下的我,或許也不自覺的成了「廣告兒童」。

曾經,我也自認為是理性的消費者,不會為廣告所左右,在購買東西前,我會自己蒐集資料、進行比較。但再想想,如果蒐集的資料也可能是廣告的其中一種形式,我也不敢以理性消費者自居了。或許廣告的影響比我們所想像,還要來的深遠。
公開 roy [2011-04-24 21:53:29 ]
1.我所認為的廣告定位:

   「廣告無所不在」

     在我們的生活中,舉凡是電視媒體、網路媒體、平面媒體、生活用品,都可以發現廣告的蹤影,可以說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任何任何一種面向都充斥著廣告的痕跡。

     就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廣告對閱聽眾,它就只是個大規模對特定產品、訊息的進行宣傳的工具,但對商人來說,廣告所帶來的背後龐大經濟意義,才是商人所關心的,因此我覺得廣告對商人來說,它可說是支撐整個企業的重要環節,善用廣告工具可以替企業營造友善、公益、誠實等等的形象,反之亦然,這也就是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若以我自己所認知的廣告概念,我會認為廣告就像是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包裝巧妙的廣告常常無法讓你感受到它就是廣告,但這些隱藏在生活周遭的廣告,卻潛移默化讓人產生購買的心理欲望,廣告因而在不知不覺間,讓人慢慢花費了荷包內的金錢,但消費者卻不知道自己在潛意識中,已經受到了這些隱藏性廣告的宰制。
公開 johnny [2011-04-24 21:45:13 ]
或許廣告最一開始的定位只是為了商品的促銷,是一種宣傳商品、引發消費行為的商業手段,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個人消費行為的擴張、廣告語彙的積累,今日的廣告在本身的功能性之外,更具有多元的身分及意涵。

在廣告成功的達到目的後,消費者可能尋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也可能因此購置了其實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然而,廣告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並不僅止於商品,透過廣告,消費者接觸到的,除了商品,可能還有一個形象、一個氛圍、一種品味,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商品的消費,在實用性之餘,或許也滿足了消費者各式各樣的個人需求。

作為商業手段的廣告,其定位是明確而無爭議的,然而今日的廣告,卻或多或少為自己保留了一些隱諱的空間,以更曖昧不明的身段,符應現代社會以及現代人含混的需求。
公開 lisky [2010-06-07 22:56:07 ]
第七題

誤謬的界定確實與脈絡有關。

10對第七題的看法是「模糊性,因為使用含義不明確」。提出「或許是態度造成傳染的增加」
 對個人性知識、性的觀念,及性價值觀提出了看法。

很縝密的討論。可是一般而言,性教育包括了認知、技能、情意的面向,所以立論植基於此。

我提出另一個思考點,因為美國青少年懷孕率是已開發國家中最高的,所以脈絡如在美國,大概就是不住地球的看法。

公開 lisky [2010-06-07 21:54:06 ]
謬論(fallacy) 的探討是哲學上重要的議題,無論邏輯或形式,即或小瑕疵,也會帶來無效的論述。

我給諸位的講義,其中problematic premise 確實很基本,當中的任何一項都還可再細分。因考量這不是哲學課,故將一些細部的資料刪除。例如第五項loaded term用通俗的話就是「標籤化」或給人「扣帽子」,用情緒的字眼挑潑人的情緒。資料上有一個詞ad hominem 沒有看到有對此的疑問或討論,覺得有點可惜呢!

至於八題敘述,有的誤謬確實不止一種,可見同學都應用了critical thinking skill

公開 [2010-06-07 21:12:42 ]
第五題的內容讓我覺得若評斷大學課程有沒有用的標準僅為賺錢的多寡時,是令人感到憂心。這觀念或許來自於社會上部分一般人重物質的觀念,或許想想看若能再從精神層面來思考,如課程對學生未來能力的養成、成就感的展現、對社會的貢獻、個人的生命價值等等,或許大學生在大學的課程學習會更用心與更用功。
公開 五角 [2010-06-07 20:45:27 ]
我認為第二題的內容犯了Question-begging ,因為這個說法已事先設定哲學不是門好的課程,前面一句的說法只是含蓄說明學生不選修哲學100就是代表哲學是門不好的課程。
公開 五角 [2010-06-07 20:43:19 ]
我覺得第一題的內容除了犯一概而論的謬論外也犯了Lloaded term 的謬論,因為他認為所有反對賭博合法化的人都是認為娛樂是有罪的,這是已經在對方的觀點上貼了固定的標籤,做了特定的評價。這樣是無法接受其他的意見。
公開 偶像 [2010-06-07 20:18:17 ]
我同意不住地球對「第七題」所提出的看法。

仔細想想,有關於「性」方面的課程或類似的相關正規教育,課堂上老師通常都是草率帶過,甚至在我國小階段,老師採行的是男女分開上課,這樣的做法,當時已令人難以理解,現在想起來更覺得不可思議。在正規教育缺乏的情況之下,獲取「性」知識的方式也通常透過書籍、雜誌、網路或者同儕之間的口耳相傳,訊息是否全然正確?這的確需要打上問號。

而在今日社會風氣開放之下,性教育比起以往的確已有長足的進步,「行政院國民健康局婦幼及生育保健組」亦有官方網站供民眾諮詢。雖然有人疑慮,過度的開放性教育知識是否會造成不良的影響,但我認為,除了學校教育外,若父母能夠從小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並從旁指導糾正,或許就能將這樣的疑慮屏除。
公開 小猴子 [2010-06-07 17:56:33 ]
我覺得老師給的謬論只是基本性而已,部分的論述其實有可能是多重的謬論,例如第七題有人覺得是Hasty generalization(倉促的決論),也有覺得是使用Ambiguity(含義不明確),我覺得必須依論述的脈絡還情境而定,也有可能兩者都有。
公開 10 [2010-06-07 14:56:16 ]
對於第七題,我和不住地球有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是謬論中的模糊性,因為使用含義不明確。
究竟是性教育課程增加讓性病傳染增加
還是性教育實施的不當呢?
人在生命中的不同階段皆對性有不同的需要,性教育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否則,性知識的充實或性觀念的建立便可能受坊間的訛傳誤說所影響;而傳統觀念的存在,加上西方觀念的影響,個人在訂立自己的行為準則時,難以掌握依循,實需要正確的指引,以建立一套適合個人的性價值觀; 
大眾傳播媒介中所傳遞有關性的訊息時隱時顯,全面的性教育可以培養個人的分析能力,有助面對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錯誤訊息。 
探討性態度是性教育的重要一環。無論是談性前的準備、談性時的互動溝通或談性後的個人反思,都會影響如何建立我們的性態度。
所以或許是態度造成傳染的增加, 而非性教育的直接影響.
公開 Quastimodo [2010-06-07 14:38:46 ]
2.  "If many students register for Philosophy 100, it must be a good course,
but not many students did. So it can't be a good course."

如果許多學生選修哲學100,他必然是個好課程.不是很多學生選擇,所以他不會是個好課程.

第二題除了有循環論證的謬論外,還有一種就是所謂地"受歡迎"的謬論,受歡迎的課程不一定就是好的課程,可能有非常多的原因,例如老師的上課守則,非常的簡單,只要有來考試,都可以得到學分。然而較少學生選擇的課程,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課程,老師上課的方式可能非常地紮實,學到的成果比起其他課程而言,或許較為艱困一點,但收穫卻非常多。

套用在電視節目上,也可以發現這樣的謬論,許多收視率很高的節目,如果實際省思節目內容,我們會發現節目內容不是那麼地具有教育意義,或許是較為低俗的,但卻可以營造很高的收視率。反之,許多優質的節目卻很少人收看。



公開 Deb [2010-06-07 13:03:19 ]
學生我認為第四題應該是 Inconsistendcy 亦即將兩個論述放在一起的正確性不高。
該論述中,學生詢問該作業的目的為何?而教師的回答並沒有切中核心且以恐嚇的口吻
要求學生必須要做,不然會被當掉。這論述是不合乎R.S.Peters 所論述的教育規準─合價值性
,此為不道德,且也突顯師生間不對等的關係,教師擁有權力來趨使學生作出教師所認為對的
事情,且該教師視學生為物,而非具有個人主體性,也就是存在主義者 Buber所論述的「吾─它」關係(I-it)師生關係除了為角色的關係外,更是人與人的關係。因此師生關係在教育的歷程中應為「吾─汝」關係(I-Thou)也就是彼此尊重對方的主體性,也就是師生雙方互為主體。
公開 Deb [2010-06-07 12:19:36 ]
針對第五題的部分 應該為遽下結論(hasty conculsion)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有這謬誤,在於未釐清大學教育的定位。

從我從網路上搜尋:

紐曼(1852)《大學之理念》傳授知識及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著重「性格之模鑄」與人才之培養—教學(引自:長庚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王光正)

此為永恆主義的看法,透過大學教育以促進思考的能力,以便處理世界上的工作,當然這學說也受到批判,如教育與生活脫節。

不過,隨著教育市場化的風潮,台灣高等教育已漸漸走向市場化。

我認為教育市場化為並沒有不好,但是教育並不等於商品,它有它的獨特性及其目地

故以市場化邏輯運用在教育上需特別注意,誤把手段(市場化)─目的(教育)異化。
公開 Deb [2010-06-07 12:00:17 ]
第八題 學生我也認為錯誤的比喻,把人視為物,有物化之嫌,且該論述為工具理性的看法,強調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並重視工具效率的提升。 我認為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除了因為具有理性、正義、公平外,也具有情感的面向,如:關懷、愛等


另外也認同同學五角的想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其符應了Cattle 和Horn智力型態論的晶體智力,老年人因生命經驗的累積

在晶體智力上較高(智慧)。且《聖經》說道: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
公開 不住地球 [2010-06-07 11:54:10 ]
針對第八題

提到有關於:花大筆的錢供老人醫療照顧就像浪費錢在一台完全殘舊的老車上,它需要一個新的引擎,變速箱和一個新的外殼他就更好了。

我認為偶像同學提到的是對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找到適當的器官做移植,況且,我認為,一個發展先進的國家,對於醫療照護都是很重視的。
另外,西瓜同學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比喻,我認為很正確,人和車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公開 Deb [2010-06-07 11:30:21 ]
第七題 學生我認為應該是犯了 hasty conclusions

雖然性教育與傳染性有很大的相關,但必須要視樣本的大小,若是樣本很少,即使相關係數高,

也未必有意義。而該題論述並沒有提到樣本數的多寡。另外性教育與傳染病的兩變項雖具有相關但並非有因果關係,

因傳染病獲得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所以,若是建立因果關係最好採用實驗設計來加以考驗。再者,性教育的定義為何?

我從維基百科查詢中得知 性教育的部分主題仍具有爭議而未有結論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0%A7%E6%95%99%E8%82%B2

而該論述未說明性教育的定義是有問題的。

而類似的例子:智商高與成績好具有高度相關,因此很多人為智商高所以學業成績好,這推論是錯誤的。因努力用功也會使學業成績好。
公開 Deb [2010-06-07 10:17:05 ]
而第六題 為以偏蓋全 以個人單一面向(個人的穿著)來類推個人的整體(他很窮)
而這推論是可以反駁的,以我大學同學為例,家裡並沒有很富有,但全身上下均使用名牌。
所以,對於一個人的評價應該是全面、多角度的。就像老師對於學生的評價也應多面向的看待
,而非學生因課業不好,而否定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優點。


另外在媒體報導上常會以偏概全。如:犯案人為少數族群,如:原住民、新移民等
在報導上會加以註明,其暗示著少數的族群都是犯罪者。反之,若是漢人犯罪,報導上卻沒有加以註明。
公開 Deb [2010-06-07 09:21:49 ]
第三題為 Hasty generalization

該論述以單一且無代表性樣本來推論是有問題的。

而學生我最近注意到某一新聞  子宮頸疫苗廣告製造恐慌?婦團譴責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5/today-health1.htm

該子宮頸癌疫苗廣告以少數的個案來凸顯疫苗接種的重要 是有問題的,

不過就是因為人們擔心自己就屬於那極少數的個案,而會有比較不理性的行為

如:之前注射H1N1疫苗而造成副作用的案例,雖為極少的機率,但卻使得大眾對於注射疫苗
而卻步

因此,人們很容易對攸關自己的訊息而遽下結論。 不知這分析是否正確。
發表留言
暱 稱:
密 碼:
驗證碼:
頭 像:
內 容:
選 項:
發表留言不用註冊,但是為了保護您的發言權,建議您註冊帳號.
字數限制 1000 字 | UBB代碼 開啟 | [img]標籤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