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 donJames [2011-12-15 23:08:05 ]
在20111214(三)的時候看了一部老舊的電影叫:「奔騰年代」,一開始有看沒有懂,
因為不知在播什麼~直到最後再明白,是「人」與「馬」產生感情。
是「人與馬」的感情故事 ~.~

前言:
  在1910年代那時候,紐約城處於工業時代,由於汽車被發明出來,被報導汽車時
代的來臨,汽車不斷的在追求速度,訂單銷售量取決於汽車的速度。而速度的來自於
引擎代號以「馬匹」的專有名詞來稱呼。(例如:45.5馬匹)間接的點出「馬兒」相
關的故事,就是賽事(比賽)的關鍵。

    劇情中又說明1933年,那時候「酒」視為禁品。而這項禁品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
飲料,因為被禁止所以產生特殊場所才會提供。裡面什麼都有「酒、女釀、睹博」的
事情,又再度間接地勾勒出馬場,因為是睹博。


三個重要的人物及一匹馬,缺一不可:
1.經營者:(人物名稱)霍普;建立公司並收集人材。可以稱作是(金主)。
2.訓馬師:(人物名稱)克勞斯貝;類似軍師、會教授騎馬戰術、及了解馬兒心情並作訓練。
3.騎馬師:(人物名稱)瑞德;當過馬夫及拳擊手。懷材不遇。
4.馬的名稱為Pops。

故事的過程中介紹了三種人背景,都是從生活和事件的不如意退縮,再由退縮再到展
開願意接受事實。由霍普與到一位貼心的女孩而結了婚,轉身變成經營者以公司名義
收集人材,為賽作準備…一連串的故事。(很長)總之,在失望中不斷的領悟、巧遇
、轉念,引申意思是說明「善性會循環」的道理。

其中,一位人物算是有趣的,劇中有個「播報員」播報有關賽馬的事情及觀眾的心態
;特色是周邊的工具隨時者可以成為播導的特效;適時地加入播報的過程中。

過程裡提到比賽的名稱:聖阿尼塔賽馬場、聖奧諾弗雷障礙賽、聖米哥爾障礙賽、聖
拉菲爾障礙賽、紐約撒拉托加。(沒有提到的部分也有快速代過)
及連續勝了六場比賽事項,甚致與當時最知道第一快馬也獲得勝利。

到片尾聲時間,騎馬師及馬兒腳都受了傷作特寫,他們在一療傷,培養感情。劇情回
到一開始獲得榮耀的賽事地方;聖阿尼塔賽馬場(在加州阿卡狄亞)。然後作為結局
。好濃厚的情感!
公開 lisky [2011-12-15 19:54:13 ]
大家看了seabiscuit

在認知面向上有什麼心得呢?

公開 vivi [2011-05-20 12:00:33 ]
回應小烏龜 king

謝謝你們提供的意見,在往後的班級經營上我會多方思考。
如何利用網路的便利性來幫助自己與家長的溝通囉!
公開 king [2011-05-20 09:55:07 ]
回應 小烏龜, VIVI

我覺得班級經營可利用的資訊平台有很多,如blog、twitter、plurk、facebook,
但不管使用哪一種平台都要做好"資安管理",
最好也能針對網路的使用灌輸學生一些媒體素養的觀念。

例如在facebook上瀏覽照片、在wall上發言、tag照片等功能,
都可依使用者需要設定權限,這樣應該會比較安心。

但要提醒大家的一點就是在網路上若要同時post學生的"名字+照片",
最好不要使用全名,且制服上的學號也要避免出現,以防止有心人士犯罪。
公開 king [2011-05-20 09:38:44 ]
回應lisky:
沒有複雜又華麗的3D界面,更沒有鬧哄哄的音效,簡單好操控是"angry bird"的特色。
尤其它的關卡很多,卻不是很困難,只要對準豬頭拉拉彈弓,就可以破關,
確實是打發時間的好物。所以,在智慧型手機上嚐鮮後,我的電腦很快也就淪陷了 ^^
公開 小烏龜 [2011-05-20 09:20:02 ]
回應vivi:
Facebook應用在班級經營部份,我看到的同學、學長姐例子中,他們大多是應用在活動報導、榮譽獎勵或是好文分享的部份,都是屬於正向報導的部份,我想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樂意看到孩子好表現的一面,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遇到過一些不理性的留言。當然,若是已經知道班上的某些家長常以負面態度來面對教師的班級經營或是教學,網路型式的班級經營呈現就要好好考慮一下,免得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但若是家長給予我們的是良善的建議或指證,我們更要虛心接受,想想自己是否真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如此有良性的互動,班級經營便能較為順遂。
公開 ect97 [2011-05-20 00:56:47 ]
我也認同tristantsai同學對於檢舉不當新聞的觀點,
投訴時,應注意不要讓事件再次被渲染及擴大。
我覺得投訴是短期的方法,推動國民加強媒體素養才是上策,但實行面應不容易推行。
如果國民能反思自己的媒體行為,當個聰明的媒體閱聽人,才能抵抗媒體不當的聲光效果,不正確相關型態的節目或報紙,市占率自然會降低。
教育也可以成為重要的一環,有媒體素養的閱聽人,除了要正確的拒絕不當節目的誤導外,應更發揮小我的作用,教導更多人學會媒體素養的價值。
公開 tristantsai [2011-05-20 00:22:59 ]
有關於Email使用禮節的部份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
是在電子郵件聯繫後,
一定會透過手機進行再確認的動作。
確保對方收到你的訊息。

此外,少轉寄垃圾信件,
其實也是一種禮貌。
而有關於垃圾信件的部份,
當然信箱的檔信功能就很重要了,
我喜歡用Gmail,因為它的擋信功能很強的,
可以避免垃圾郵件到處肆虐。

最後,透過設定簽名檔,
別人可以很快的知道你所想要提供的資訊,
寄信可以事半功倍。
公開 vivi [2011-05-20 00:18:05 ]
回應lisky:

angry bird這遊戲,常常是我在等待某些事情時,用來打發時間的,有沒有過關其實沒有那麼大的企圖心,我享受的只是玩的時候放空的感覺。
感謝廠商發明這些小遊戲,讓我們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樂趣。
公開 vivi [2011-05-20 00:02:17 ]
回應小烏龜

對於Facebook應用在班級經營上,我個人不贊成,也許是學校屬性的關係,對家長仍須存有一定的距離,最怕家長在Facebook上進行負面的留言,這時身為導師的我們,將很難與家長進行溝通,有些事情用電話溝通或當面說清楚是比較好的。畢竟在Facebook上留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啊!
公開 tristantsai [2011-05-19 23:57:16 ]
我對於投訴或檢舉不當的新聞,
能收到多少果效,
其實是有疑慮的。

會不會投訴他們,反而製造了話題性
讓節目獲得免費的宣傳呢?

舉個例來說:
東森新聞臺的劉寶傑主持的關鍵報告,
談話主題包山包海,從外星人、賓拉登到末日說
什麼都談,卻是謬誤百出。

觀眾雖然罵聲連連,但仍舊愛看,
目前收視率是談話節目的冠軍耶。

所以或許抵制的令一種方法是完全的冷處理,
大家不看,不談論
這類節目沒有話題性,應該就很難活下來吧!
公開 philips [2011-05-19 21:49:31 ]
回應小烏龜:
贊成小烏龜的話,電視上充斥著許多不佳的節目,大家可能都以消極的方法,眼不見為淨,但它們仍舊會造成社會負面的影響,既然國家已有監督媒體的單位,我們至少可以協助幫忙檢舉這些不佳的節目,督促監督單位盡好管理媒體的職責。
公開 小烏龜 [2011-05-19 21:14:02 ]
看到不良的節目或報導,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早期看電視看的時候看到不良節目或是不實報導時頂多轉台或是罵一罵就好,後來則是會稍微看一下,看看到底他們再說些什麼,為什麼這樣的節目還有人看,了解一下原因。而現在則是因為沒電視看,所以比較不會再遇到類似的情形(難得有電視看,就會挑自己喜歡的節目看,不會亂轉去看到不喜歡的節目),若是將來再遇到這樣的情形,則會考慮寫信或打電話去電視台向他們抱怨、投訴,甚至太嚴重的情形則是想直接向NCC投訴檢舉。
公開 ect97 [2011-05-19 19:45:57 ]
分享一則小訊息:facebook 也可以申請email

這次討論e-mail 和 facebook。
先前並不知道,facebook 也有e-mail服務。
或許這會是一個新的溝通行為模式。

申請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about/messages/

目前審核系統還在發展中,要先索取邀請函,再等系統通知了。
不過先申請先享受,喜歡的人可以申請試試。
公開 tristantsai [2011-05-19 18:35:43 ]
我其實從來沒有玩過Facebook裡的小遊戲

Facebook對我而言,比較像是社交工具

透過FB,聯繫可以無遠弗屆,甚至連失聯多年的朋友都可以找到,真的很奇妙。
公開 tristantsai [2011-05-19 18:32:48 ]
我常常被有創意的廣告給吸引
到不見得會因此而去買其商品

接下來我連結裡推薦的這個廣告
我非常的喜歡
特別是它的Slogan:To every little good thing in lif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x0fy-9NWFg

廣告的魅力,其實和這句Slogan好像。
發覺生命中令人感動的小事!!

與大家分享!

公開 小烏龜 [2011-05-19 17:25:45 ]
回應lisky:
有關angry bird這個遊戲,大概在兩個月前,我非常著迷,因為當時剛換智慧型手機,想說去試試大家常說的軟體、遊戲,angry bird就是讓我非常著迷的遊戲,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款需要動腦筋的遊戲,牽涉到物理學-拋物線的概念,所以當時一回到家就是開始對著手機按按按,每每為了過其中一道關卡就花費了許多時間,嘗試各種不同路線的可能性,往往費了一番功夫才能過一個關卡,其實還蠻有成就感的。當然,這樣的"迷"並沒有維持很久,因為還有正事要辦--讀書、寫作業...。總之,我個人覺得它是款不錯的遊戲,說不定將來回特教班教學後,還可以把它當作學生學習的增強手段也說不定。
公開 小烏龜 [2011-05-19 17:17:21 ]
<<接續上篇>>

在這網路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普及的世代,Facebook幾乎已經成為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的協力廠商或是生意人,也紛紛加入Facebook的行列,而商人進入Facebook的世界,除了可以迅速提供服務、招攬生意外,也有些是為了個人資料而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擾,我自己在Facebook中,幾乎都不太去按一些"讚",因為一按下去,就代表你同意對方讀取你的個人資料,但這些問題實際關心的人多嗎?我想恐怕是不多的。因此站在教育的觀點來看在這個網路盛行、社交網路發達的世代,教育孩子如何去維護個人隱私變成為重要的議題,而這個議題不只是教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唯有雙方一同合作,才能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全的數位世代中。
公開 小烏龜 [2011-05-19 17:16:47 ]
FaceBook,一開始剛接觸時,完全不知道是要做啥用的,就糊裡糊塗的申請了一個帳號,真正開始使用它,大概是去年年底的事,一開始是大學同學成立的一個專屬的社團,要我們加入,透過它來聯繫彼此久未聯繫的情誼。記得剛使用時沒什麼朋友,每次登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開心農場報到,種個菜、除除蟲、灑灑水,順道偷拔別人的菜,後來學術網路禁用後,就開始轉往社交方面,開始找找有沒有朋友在使用,就這樣開始了FB的生活。
在這半年來,陸續看到同事、同學、或是學長姐透過Facebook作為與學生、家長溝通的媒介,感覺上他們經營的不錯,與學生、家長間的互動蠻不錯的。最近有機會仔細去看了一下他們的模式,發現到這些同學、同事或是學長姐其實在Facebook未流行以前,班級經營就已經做的不錯了,現在透過Facebook,只是讓他們彼此間的交流更迅速,有些以往無法立即呈現的資料,可以馬上秀出來,例如活動的照片、活動的相關報導、或是想與學生、家長分享的好文章,若Facebook以這樣的方式來與教育結合,我個人是大力贊同而且會願意去嘗試的;但至今我仍未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如同老師文章中的A教授所言,想把個人生活與學生學習部分區分開,若是乖乖遵守Facebook規定的話,是絕對做不到的,然而目前Facebook並未有非常嚴格的審查機制,要做還是做得到,但問題是,身為一位教師,這樣做,適合嗎?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在Facebook中,我想擁有的是我個人的生活,因此便把一些學生的交友邀請都拒絕了,並且有些談論的主題或對話,也都盡量在非公開的社團中談論,避免讓其他學生或家長看到(因為自己的一些同事有加學生為朋友,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到)。
公開 小烏龜 [2011-05-19 16:38:51 ]
電子郵件的快速盛行,就我個人週遭的經驗,也只不過6、7年而已,但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它具有便利、經濟、迅速的特色,但也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首先是少些點人情味,記得以前寫信都要透過紙、筆才能完成,你可以透過別人寫給你信件的字裡行間去感受到一份人文氣息,不管是溫馨的、愛情的、甚至是憤怒的,但電子郵件就無法呈現出這種人文氣息。再者,也由於方便迅速,有時在編打電子郵件時,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把不恰當的內容寄了出去,或是根本就寄錯人,造成的後果,有大有小,有時影響的層面更是超乎自己的想像。
因此在編寫電子郵件時,個人覺得有幾個注意事項:
1.確認對方的電子郵件地址:寫信前先確認對方電子郵件地址,可以避免寄錯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2.主題要明確:在撰寫電子郵件時都會要求寫出信件的主旨,應該要針對信件的內容撰寫適當的主題,否則即有可能被人當成垃圾信件刪除。
3.撰寫內容時,應注意該有的措辭、用語及該有的禮節:不要因為是電子郵件而就隨便編寫內容,而該有的禮節更是不能少,有時可能因為一時的不小心而造成別人的誤解。
4.別人寄給你的信件,未經同意不要任意轉寄:有時別人寄給你的信件內容可能有牽涉到人際互動間的關係、問題,若是未經同意而轉寄給他人,可能會傷害朋友彼此間的關係。
5.網路上傳言轉寄的信件:現在電子郵件發達,滑鼠按個兩三下就可以完成轉寄的動作,也因此信箱中充斥許多謠言、多年以前事件、甚至是假消息的信件,不要讓自己成為垃圾信件的製造者,當你收到這類信件時,請把它刪除,不要再轉寄了。
發表留言
暱 稱:
密 碼:
驗證碼:
頭 像:
內 容:
選 項:
發表留言不用註冊,但是為了保護您的發言權,建議您註冊帳號.
字數限制 1000 字 | UBB代碼 開啟 | [img]標籤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