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及教育

 Facebook及教育 



090123    李宗薇

        上週參加了UBC學習科技中心主辦的「Facebook與教育:正反兩面」討論會。坦白說,會去報名主要是衝著題目,想知道與會來賓怎麼將Facebook與教育連結,以及其正面與反面是否真與教育有關,抑僅是反映Facebook自身的特性及限制?

         Facebook中文版的首頁,寫著「Facebook,讓您和親朋好友保持聯繫,隨時分享生活中的每一刻。」2004年,年方20的哈佛大二學生Mark Zuckerberg創立Facebook,會員最初僅限哈佛大學部的學生,不到一個月,半數以上的哈佛大學部學生加入此免費網站,其後開放給長春藤盟校及其他大學的學生,之後再往下擴及高中生,現在只要你年滿13歲,均可加入。目前會員人數一億四千多萬人,僅次於兩億會員的Myspace 網站,但Myspace的使用者主要在美國,相形之下,Face對象涵蓋全球,且無論在內容及會員投入的時間,均領先其他的社交網站。

        討論會的三位與談人(panelist) 分別為:人 文及社會科學圖書館館長Adam女士, 科際整合所研究生Jeffrey,  以及土地及營養學院學習中心主任Lomas先生。 討論會開始,引導人請三位與談人說說他們使用Facebook的心得。

        首先發言的研究生Jeffrey表示,Facebook讓他與親近朋友保持密切的聯繫、知道彼此的近況,強化好友間的情誼。每隔一陣子,他會更新個人資料及Facebook朋友名單,以反映目前的交友狀況。基本上他認為只要妥善運用,Facebook 讓他與朋友的關係更深入、更豐富。

        緊接著發言的 Lomas 以「值得再看一眼」(worth another look) 形容 Facebook。他先談如何成為他 Facebook 朋友的過程,因參加研討會時常會與他人交換名片,如覺得此人可能會進一步接觸,就在該名片上寫字註記,會議結束後他會與寫上字樣的名片主人emai 聯絡,如此一兩次後才會將對方加入。Lomas 說他將Facebook視為專業聯絡網,故使用Fcebook 多與工作有關,如服務的學習中心要辦 brown bag lunch時 (利用中午時間舉辦討論會,聽眾自備午餐) ,他會在Facebook披露消息,以吸引聽眾。他很少用Facebook交友或找樂子,不過最近同事懷孕分娩,他從Facebook看到同事產後及baby的照片,覺得很不錯。

        人社圖書館館長同時也教學的Adam 女士先表明,她一向以email, MSN 跟學生跟學生聯絡;迄目前為止,沒有學生透過Facebook跟她接觸。前一晚,她特別跟三個讀中學及大學的孩子提及「Facebook與教育」的討論會,希望孩子將她納入他們的Facebook。第一個同意;第二個說要考慮一下,經她再次遊說才勉強同意;第三個一開始就說「媽,別這麼做」,雖她再三要求,仍然拒絕。

        三位與談人說畢自身經驗後,引導人表示接下來的時間,開放給現場聽眾,請大家踴躍發言。除了可針對與談人的內容提問或發表感想,也可分享個人應用Facebook的經驗,期待與談人與聽眾、聽眾之間都有互動。
       
       我將與討論會主題相關的要點,整理如後。

       聽眾A發言,他表明其身份是教授,他希望透過 Facebook為他開的課宣傳,以吸引學生選修;此外想藉著Facebook 加強他目前授課班級的討論或小組活動成效。他想請問老師是否可要求修課的學生加入Facebook,提供學生個人資訊以利教學?另外,他認為老師跟學生的關係不是「同儕」或「朋友」,他不想學生由Facebook知道他的生活,這樣他是否可有兩個Facebook,一個跟學生談課業,另外一個供他跟朋友互動?

        聽眾B表示她每天都會用Facebook,想知道怎麼在Facebook上保護個人隱私?如覺得post的照片或資料不妥,能否拿掉?

        聽眾C說他是律師,對A教授的問題提供他的看法。根據加拿大法律,老師無權要求學生加入美國網站,或在美國的網路上提供個人資料,因Facebook為美國網站,故A老師恐無權要求學生加入Facebook。

        聽眾D說他任職於UBC的入學處 (Enrollment Office),常有新生要求他們提供室友、或學長姊email, Facebook等資料,以便聯絡。現在的學生,和以往不同,他們希望在入學前、住進宿舍前,透過Facebook,對學長姊、同學、室友、學校系所等有較深入的瞭解。他也提到提供此類資訊是否觸及隱私的疑慮,但目前的情況是「如果你不做,別人也會做」。他提到校友室的同仁也有類似的看法。

        關於如何保護個人在Facebook的資料?Jeffrey 說正確使用 Facebook 的第一步就是將你的 Facebook朋友分級,如此一般的朋友只能看最基本的資料,僅少數、親近的朋友才能看到你較多的個人資料。Adam館長建議個人私密的資料不要放在Facebook,然現在年輕人常對此不在乎;她提到最近一個網路隱私相關的調查顯示,60%的年輕人「不在意」個人私密訊息在網路披露。她覺得這個態度其實顯示了年輕人的無知,現在不在意,也許二十年之後會後悔。Lomas 主任提醒使用人應謹記Facebook超連結 (hyperlink)的特性,Facebook並非訊息的終點,極可能繼續傳送,故要謹記「待人以禮」(treating others with respect)。

        至於個人在Facebook是否可以有兩個身份?Jeffrey強調根據Facebook的規定,一個人僅能有一個身份,每個人只能有一個簡介(profile)。

         最後,任教某學院的聽眾E發言,她說進入資訊時代後,她長期關注學習與科技的議題,也做過學習策略與網路等研究,深覺科技的應用在教學方面有很多面向,像基礎建設就很重要,但糟糕的是,很多決策者無法體會其重要性,沒有給予這方面應有的支援,如近日UBC圖書館網路因為基礎建設太老舊而停擺一週,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另外,關於A教授的問題,她的看法學習上可應用的工具很多,如要引導班級討論或團體活動, Facebook 未必最理想,Facebook主要的功能是社交。

       引導人結語說討論會的目的在經驗分享與交換彼此觀點,以此來看,這場討論會很成功。她宣布討論會結束,如覺得意猶未盡,也歡迎留下來與與談者或主辦單位人員交換意見。

        我走出會場,一月中旬的校園,空氣冷冽,路邊還看得到殘雪。身旁的年輕學生,大聲對同伴說「不下雪了,怎麼還這麼冷?」另一人回說「總算回到零上了,雖然才一度」。大霧起,遠近白茫茫,能見度極低,一切景象都朦朧了。忽而想到Facebook,我們對它多少也有些霧裡看花,搞不清楚狀況吧?

       討論會前,我從姪女Facebook上看到她耶誕返台探親的照片,其中有父母的近照。沒錯,不需勞煩姪女emai l給我圖檔,我從 Facebook不僅可看到她,也看到親友的身影,這種便利與彼此一體的感覺,確實是Facebook 的特性。然而,透過Facebook 與他人交談、遊戲或其他聯繫時,亦應留神社交網路的擴大,相對也使得個人資料容易曝光。無論你加入Facebook的 動機為何,既然成為重要的社交工具,使用者得花點功夫瞭解其正確使用之道,如此在享有 Facebook 溝通、連結的功效時,也避免個人隱私曝光的風險。



[本日誌由 lisky 於 2009-01-26 01:04 AM 編輯]
文章來自: 本站原創
引用通告地址: http://cai.ntue.edu.tw/938k014/pjblog/trackback.asp?tbID=63
Tags:
評論: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數: 3085
發表評論
你沒有權限發表留言!